当前位置:学历考试>高考

问题:[现代文题]

“和而不同”歧义辩正_阅读题及答案

二、现代文(论述类文本)阅读(共9分,共3小题,每小题3分)
  阅读下面的文章,完成6-8题。
  “和而不同”歧义辩正边家珍孔子讲的“和而不同”出自《论语•子路》: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”朱熹注曰:“和者,无乖戾之心;同者,有阿比之意。”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表述为:“君子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,但不会轻易苟同他人的观点;小人苟同他人的观点,但不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。”这里的“同”特指“小人”那种不辨是非曲直的附和苟同。《论语》所载与“和而不同”句式相类似的话还有“威而不猛”、“欲而不贪”、“泰而不骄”、“惠而不费”、“乐而不淫”等,可抽象为“A而不A′”。A是人们所希望的某种正价值,而A′则是追求此种正价值时容易出现的偏弊。孔子希望人们在追求某种正价值时,要防止由此而易于产生的偏弊、过当。比如“威而不猛”,应该追求“威”,但要防止过当而变成“猛”。再如“欲而不贪”,“贪”就是“欲”的偏弊和过当表现。与此相同,“和而不同”讲的是要追求“和”,但要防止无原则的苟同。《左传•襄公二十九年》里说的“直而不倨”、“曲而不屈”,《荀子•不苟》里讲的“宽而不慢”、“察而不激”等,也属于“A而不A′”的表达句式。
  有的人引用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”时,常将“和”与“同”视为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,这事实上是将“和而不同”与“弛而不张”、“秘而不宣”、“隐而不彰”、“聚而不散”(A而不B)这类句式等同起来了,这是不正确的。在后者中,“弛”和“张”、“秘”和“宣”、“隐”和“彰”、“聚”和“散”属于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。但对于“和而不同”来说,“和”的对立面不是“同”,而是“相仇”、“相斗”;“同”的对立面也不是“和”,而是“异”。事实上,古人常将“和同”当作一个固定的词语来用,如“上下交引而不和同,故处不安而动不威”;“凡事不和同,则不济”等。不少人关于孔子“和而不同”似是而非的解说,大都因为不明白“和”与“同”并不构成严格意义上的矛盾对立关系。
  有的人阐发“和而不同”时,没有认识到这里的“同”特指那种辨是非曲直的附和苟同,而是把“同”的概念解释为“相同”,再引申为“单一”、“单调”,实际上也就把孔子的原命题悄悄转换为另外的命题了,即“事物单一、单调是不好的”,或“事物的合成需要不同的元素”,或“不同的元素都是必要的”,这样的阐发显然偏离了孔子“和而不同”的本义。如果这里的“同”是一般意义上的“相同”,那么“小人同而不和”从道理上就讲不通了。因为就人际关系的通常表现而言,“相同”、“认同”、“赞同”不大可能导致“不和”。
  另外,还有人说“和而不同”就是“不同而和”的意思,这也是欠妥的。如果两人观点有所不同,若是“大同小异”,求同存异尚可致和;但若是“大异小同”,而且这种“异”属于对抗性质,那么就很难致和。把“和而不同”引申为“不同而和”,实际上是对“不同”的性质不加区分,似乎无论什么样的“不同”都不影响保持“和”的关系。这种观点在实践中肯定是有害的。
  (选自《人民日报》,2013年8月1日,第7版)
  6.下列对“和而不同”的理解,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()
  A.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,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,不轻易盲目附和。
  B.“和而不同”与“宽而不慢”是同一命题,不能将“宽”与“慢”、“和”与“同”对立起来理解。
  C.“和而不同”讲的是要追求“和”,防止“同”。因此,“和”与“同”构成了严格意义上的矛盾对立关系。
  D.有“不同”的元素是必要的,无论是“大同小异”,还是“大异小同”,都可以将“和而不同”引申为“不同而和”。
  7.下列理解和分析,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()
  A.人们在处理“异”与“同”关系时,如果求同存异,就可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。
  B.有人引用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”时,常将“和”与“同”视为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,这种理解符合孔子的本意。
  C.孔子讲“小人同而不和”,是指小人在追求“同”这种价值时,由此会产生“不和”的结果。
  D.在孔子之前,《左传》就已经提出了“和而不同”的思想主张。但孔子的观点深受朱熹、荀子等后人重视。
  8.根据原文内容,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()
  A.不辨是非曲直的附和苟同,就不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。因此,要保持和谐的关系,就不能轻易附和苟同。
  B.事物有多样性,要有不同,这种理解与孔子的“和而不同”不是同一概念,前者将“同”理解为“相同”、“单一”、“单调”等意思。
  C.古人常将“和同”当作一个固定的词语来使用,而今不少人却将“和”与“同”对立起来理解。
  D.在实践中,“和而不同”与“不同而和”中“不同”的性质是有区别的,有些“不同”是很难达到“和”的地步。

参考答案: 6.AB项“同一命题”说法有误。C项由“大都因为不明白“和”与“同”并不构成严格意义上的矛盾对立关系”可知两者并非矛盾对立关系。D项由文章结尾句子去判断。
  7.CA项“就可以”过于绝对,文中仅说“若是‘大同小异’,求同存异尚可致和”,而“大异小同”则很难致和。B项无中生有。D项文中仅提到这些作品中有同类的表达句式,并没有点明由《左传》提出,也未说明后人重视。
  8.A“附和苟同”与“和谐”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。

  参考解析

暂无解析!

微信端